雜誌簡介: 《經理人月刊》橫跨兩岸華人、多元媒體平台,談內部、談管理、談創造高效率的工作者、管理者、經營者,期許培養出「誠信、專業、創新、當責」的經理人。
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Editor's Note| 編輯台時間
榮格的心靈課
對於一個將『內向型』(introvert)、『外向型』(extravert)與『情結』(complex,心理學意義上的)這些詞彙帶入千萬人的日常對話中的人而言,榮格確實難以讓人完全理解他的思想。部分原因在於,他探索的範疇極廣,涵蓋瑜珈、煉金術、童話故事、美洲普韋布洛印第安人的部落儀式、德國浪漫派哲學、禪宗、超感知覺(ESP)以及史前洞穴壁畫,甚至還分析過約10萬個夢境。然而,當有人指責他已從醫學走向神祕主義時,他則回應道:精神病學必須考量人類所有的經驗,從最務實的層面到最虛無縹緲的領域。」
讀到這段文字時,映照這幾年近乎已經無需解釋的MBTI人格測試,乃至於社交場合上,最好用的開場白之一:你是「I人」還是「E人」?你大概會覺得這段文字,可能是節錄自近期出版的哪一本書或哪一篇文章。其實,上述文字出自1955年2月出版的《時代》(TIME)雜誌的封面故事,距今已經70年,而且封面就是精神分析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——卡爾.榮格(C.G. Jung)本人。
在查資料的過程裡,我還看到榮格針對這次報導的回應,他在給編輯的回覆(Letters to the Editor)裡寫道,「《時代》雜誌關於我的文章出版以後,很多我在美國和瑞士的朋友,都寄來雜誌給我。你們的記者寫得很好,我想要對於這次成功的報導,表達謝意。」
確實,我們或許沒有刻意察覺,但是我們當今所用到的很多心理學術語,其實都是由榮格率先提出的。他除了創造了外向、內向、集體無意識、情結和共時性等術語,很多我們談論夢境、原型和符號的方式,多半也是參照榮格的作品。
甚至到了21世紀,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的系列專輯《Map of Soul》,就是引用榮格的作品《心靈地圖》,專輯裡的作品也觸及了榮格的核心概念。生於1875年的榮格,他的影響力,可以說橫跨了3個世紀,而且是跨領域的。
近幾年,台灣書市多了不少探討中年課題的書籍,許多作品的參考框架和理論來源,也是出自榮格。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,在2025年來到了45歲,這個議題只會受到更多關注。畢竟,人到中年,猶如突然意識到:生命是有上限的,同樣是YOLO(you only live once)的概念,到了中年,時間的催促感會更迫切:我們是誰?我們這一生所謂何來?是否成就了什麼?
誠如開頭引述的那段文字,榮格的相關著作和概念,未必好理解。但是,為了好好理解自己,深入心靈世界,是值得也必要的。
總編輯
齊立文
Editor's Note| 編輯台時間
榮格的心靈課
對於一個將『內向型』(introvert)、『外向型』(extravert)與『情結』(complex,心理學意義上的)這些詞彙帶入千萬人的日常對話中的人而言,榮格確實難以讓人完全理解他的思想。部分原因在於,他探索的範疇極廣,涵蓋瑜珈、煉金術、童話故事、美洲普韋布洛印第安人的部落儀式、德國浪漫派哲學、禪宗、超感知覺(ESP)以及史前洞穴壁畫,甚至還分析過約10萬個夢境。然而,當有人指責他已從醫學走向神祕主義時,他則回應道:精神病學必須考量人類所有的經驗,從最務實的層面到最虛無縹緲的領域。」
讀到這段文字時,映照這幾年近乎已經無需解釋的MBTI人格測試,乃至於社交場合上,最好用的開場白之一:你是「I人」還是「E人」?你大概會覺得這段文字,可能是節錄自近期出版的哪一本書或哪一篇文章。其實,上述文字出自1955年2月出版的《時代》(TIME)雜誌的封面故事,距今已經70年,而且封面就是精神分析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——卡爾.榮格(C.G. Jung)本人。
在查資料的過程裡,我還看到榮格針對這次報導的回應,他在給編輯的回覆(Letters to the Editor)裡寫道,「《時代》雜誌關於我的文章出版以後,很多我在美國和瑞士的朋友,都寄來雜誌給我。你們的記者寫得很好,我想要對於這次成功的報導,表達謝意。」
確實,我們或許沒有刻意察覺,但是我們當今所用到的很多心理學術語,其實都是由榮格率先提出的。他除了創造了外向、內向、集體無意識、情結和共時性等術語,很多我們談論夢境、原型和符號的方式,多半也是參照榮格的作品。
甚至到了21世紀,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的系列專輯《Map of Soul》,就是引用榮格的作品《心靈地圖》,專輯裡的作品也觸及了榮格的核心概念。生於1875年的榮格,他的影響力,可以說橫跨了3個世紀,而且是跨領域的。
近幾年,台灣書市多了不少探討中年課題的書籍,許多作品的參考框架和理論來源,也是出自榮格。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,在2025年來到了45歲,這個議題只會受到更多關注。畢竟,人到中年,猶如突然意識到:生命是有上限的,同樣是YOLO(you only live once)的概念,到了中年,時間的催促感會更迫切:我們是誰?我們這一生所謂何來?是否成就了什麼?
誠如開頭引述的那段文字,榮格的相關著作和概念,未必好理解。但是,為了好好理解自己,深入心靈世界,是值得也必要的。
總編輯
齊立文
本雜誌收錄卷期
(目前共有166刊)